英语是一门简单的语言。既然是语言,就是没有终点的,所以也无法一两个月就搞定。
我是从初中一年级(现在叫七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就是从ABC字母开始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学会了26个字母。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小学没学英语?”要知道,并不是全国的小学都有英语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我刚上初一的时候,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和我一样从来没学过英语。可以说,我们都输在了起跑线上。
初一下学期,我转学到了市里的重点中学,这一次,我的同学们都是小学就开始学英语的。瞧吧,这就叫输在了起跑线。但是,没关系,因为我发现,似乎我和他们从始至终都不在一个跑道上。
我一开始学英语,就发现这门语言有意思。(第一次学习外语的农村孩子的心情,你应该可以理解几分)知道发达的英国和美国是说这个语言的,我当然希望会说得很好,毕竟要“师夷长技以自强”啊!请注意,不是“希望会学得很好”,而就是“希望会说得很好”。换句话说,我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心思的学说话,而不是把英语当做科目去答题考试。这被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初衷]。
基于这样的初衷,从第一天学英语,我每天都是要说的。身边没有外国人,我不能瞎说啊,所以就模仿教材磁带的对话。语音语调都模仿。当时,我的同学们每次听到老师说英文没什么反应,一旦老师开始放磁带(那个年代还是磁带的年代,后来才有了mp3和cd等数字音频),他们就哈哈大笑,频频问老师“为什么他们说话那么奇怪?”总之,当时的很多同学都觉得磁带里的英语“阴阳怪气”,反而老师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亲切的语音语调更让人接受。
我当时是不理解他们的反应的,因为我觉得磁带里的英文非常好听,所以一心模仿磁带里的英文。我的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说:“老于说英语总有一种播音员的感觉”。可不是,你要是一直模仿这些,你也难逃“厄运”。
基于这样的初衷和学习语言的方式,我到了重点中学后,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外教相对轻松对话的学生。要知道,我可是典型的“输在起跑线上的人”。有一次去食堂吃晚饭,我进门就自然说了句“Sorry, I'm late.”竟然让我的英语老师异常兴奋。你看,学生能把英语在生活中说出来,英语老师是会兴奋的。(我初一在学校附近租房,父母不在身边,就和住校的英语老师都在学校的食堂吃三餐。所以当时的晚餐只有英语老师,食堂老板和我三个人。)
后来,到了大学,我深知大城市优秀人员更多,所以我自己通过上网找学习平台,进行对比,Z后选择了立刻说,因为参加了一节免费的体验课,让我体验到了它的优势,能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以后上班找工作,也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