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象棋、国际象棋,“三棋进学校”已经五年多,很符合“**从娃娃抓起”的精神。一项运动(或称游戏)的生命力就在于普及。
但若更细致的来讲,除了“普及”,“竞技”同样的重要,并且两者密不可分,两者相加就是该活动的影响力及地位。
我们知道,业余爱好者比职业棋手更为幸福。他能从普及和竞技两者中都收获乐趣。能在游戏本身中得到乐趣、在棋理与人生哲理的相互借鉴中享受棋文化带来的领悟,同时能在欣赏高水平竞技比赛中得到快感。
职业棋手则不然,他必须在残酷的胜负世界里与同样高水平的或高于自己的对手去搏杀。大多数棋手的宿命是痛苦,虽然他们都在努力争取超越那个“大多数”之列。
就普及程度而言,估计象棋爱好者应该上亿,围棋有三四千万,国象肯定也以百万计。于是可以看到象棋是Z为普及的,但却因为达到了独孤求败的高度,缺乏对手与卖点,象棋自有她的痛苦。
国际象棋远没那么普及,不过好在她是国际游戏,就如她的棋子形状一样,更为立体。宣传和操作更便利些,价值也高。换句话说就是在竞技这一块有其优势。
围棋在普及与竞技上,较为平衡,称得上雅俗共赏,也是三棋中综合发展较好的。
如果一个家长想让自己孩子选择一个棋类暑期班,哪个更合适呢?
我们先来看棋类游戏的益处。
益智、提高修养、增加一个社会交往的方式。这几个大概就是棋类游戏的主要好处。
当然,我们很难比较三棋在上述几方面的优劣。从学棋的难度上讲,也许象棋更容易些,因为会下的人多,耳濡目染也多;不过总觉国象的棋理更舒展些,更适合少儿的心智;围棋则讲究平衡,同样是需要计算,围棋更具备取舍、大局等一些相对综合的、接近生活哲理的东东。
学会象棋、国象大概几小时就行,围棋要二十小时才能基本会下完整一盘棋。不过这些时间还仅仅只是保证“会下”,尚不一定能真正培养出兴趣,因为“兴趣”才是Z为重要的。
我们来确认一下下棋的天赋。无他,就是兴趣,持续的兴趣。
三棋的共同点大概就是都属于易学难精。也对啊,学识需要积累,成熟需要经历。我们说人生如棋,但人生不是一盘棋,而是很多盘棋的累加与延续,Z精彩的棋局是下一盘。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棋、看别人下棋,各人的欣赏角度与乐趣所在都可能不同。下棋的人可能因比较投入而杂念少些,观棋的则往往为棋局所感染,特别是成年人,有社会阅历的,很容易就将棋局引申到生活中。而缺乏阅历的少儿则可以从棋理及棋局的变化中得到一些朦胧的生活逻辑,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那是健康阳光的逻辑,因为生活中万物万事的发展逻辑总是相通的,经过百年千年发展延续下来的游戏不会违背这一规律。
国象棋后诸宸也说:“下棋是一种艺术,有一种叫做“棋感”的灵性决定着棋手的命运。”棋感对一个棋手的重要性是勿容置疑的,棋感是你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也是你的上升空间,同时还是你的欣赏点。就如同人生的体会只有在实践中经历过的才能深刻一样,棋感也需要反复的实战才能培养----也许不该说是“培养”,而是“激发”出来。让缥缈的棋感成为实在的棋力----以及除了棋力外的另外一些益处。
还想说一个,在一次采访刘昌赫九段关于一些围棋心得的问答中,刘九段就屡次跟我提到了“忍耐力”这个词。他认为这是一个棋手必备的素质之一,缺乏这一点就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棋手。嗯,“当机智和手腕无法奏效时,忍耐力就是一个强大的武器”。围棋以及所有棋类项目本身就是能够培养忍耐力的。尤其是孩子,学棋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受益一生的坚韧性格。
结论就是:学什么棋都挺好的。让孩子自己去选吧。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常昊、古力那样拿一次世界冠军就几十万美金,谢军、许mm荣登棋后宝座后风光无限,虽然这些很真实,但那基本只能算是概率上的成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棋类游戏只是个爱好,而非职业。你,或者要让你的孩子进入棋类世界,你必须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围棋《棋诀》中有一句叫“入界宜缓”,因为,一不小心,这项棋类游戏就成了一辈子的爱好,除了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和益处,也可能会消耗你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或者,我们就纯洁些,别太多附加的目的。孩子学棋下棋,就让他去收获本身的个人的享受和愉悦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