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93年前后,老爸单位组织去三峡旅游,从武汉出发,乘船沿江向西而行,饱览三峡美景,因为当时还没有修大坝,加上又是乘船游览,所以时至今日,还能回忆当时沿途的点点滴滴,如神女峰,如白帝城,如悬棺,如船至奉节大热天在老乡家吃火锅的情景(当时还没有空调,铁质的大风扇呼呼吹,汗水还是唰唰往下淌)。 今年五一小长假和LP一起,还是从武汉出发,不同的是这次是跟随旅行团从武汉乘长途车,经汉宜高速,到宜昌,利用两天时间,游览了三峡大坝和三峡人家两处景点。三峡的美依旧让人陶醉,即使是因修建大坝,让沿途的许多美景都掩埋在江水之下,但这更增添了游客想象和回忆的空间。 PS:第一天晚上在宜昌西坝渔老大家吃到了鲜美无比的长江肥鱼,端菜的大姐还错把别人桌一条4斤大的(80元/斤,还算厚道,在小卖部买鲜橙多的时候,和同样在那买饮料的别家的食客聊了一下,那家要120元/斤)肥鱼端到我们桌,LP下手快,狠狠的盛了几块大鱼肉美滋滋的品尝起来,我只顾着先喝汤,还没等下手吃鱼,就眼睁睁看着那位大姐把大鱼端走,换了盆小的。等我们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LP对我一阵B.S,汤固然鲜美,但没有肉来得实惠啊。。。 开始上图:
经三峡专用公路进入大坝后,首先是到坛子岭,这是下车时拍的一片小花小草,目的是给相机热热身,测测光!
这是在坛子岭上远眺大坝,天空作美,大坝的雄姿一览无余。
这是在坛子岭上俯拍三峡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上一次游三峡的时候,乘船经过葛洲坝,体验过船闸升降的乐趣,据说过这个新的船闸,要花好几个小时,所以为了方便有特殊需求的船只,这里正在新建快速过闸升降梯,因此也流行着“大船走楼梯,小船坐电梯”的说法。
这是LP大人在坛子岭上的中国邮政服务窗口,给老妈寄明信片,刚好是5月1日的邮戳,比较有意义。
著名的185平台,因三峡大坝海拔185m而得名,与大坝的坝顶是等高的。坝区有严格的安保制度,都是由武警战士负责各重要位置的执勤任务,185大门口,也有可爱的武警战士!
在185平台上看大坝,确实是大工程!
185平台上的一个造型,两把螺丝刀,纪念施工期间的艰辛与不易。
这是大坝的Z后一站,截流纪念园,大门很有气势,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想找一个好机位不容易。
纪念园内的小景致,还有烟雾缭绕的意境,大三峡,小景致,相得益彰啊。
这是当时大坝修建期间使用的大型机车,轮胎直径两米多,有点像transformer里面黄色版的擎天柱大哥!
远处的是西陵长江大桥,位于三峡大坝下游4.5KM处,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悬索公路桥,建成的时候其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七,不过据说那几根钢索,花老鼻子钱了!
伫立在纪念园内的“战士”,挺拔笔直,威武无比!
这是第二天的起点,也是进入三峡人家的起点,胡金滩码头,码头上的白房子里面,有一条落差很大的人行电梯,游客多,游船少,站在码头等船都是幸福的,因为白房子里的人是码头上人数的数十倍,为了确保安全,码头管理人员分时段放游客到码头,其余的人只能在白房子里面前胸贴后背的候着了。
坐在游船上游览三峡,青山碧水,美轮美奂。
不知为何,这个小船让我突然想起任贤齐《伤心太平洋》的MV,里面似乎就有类似这样一个视角的镜头。
沿途的奇山险峰,用鬼斧神工,一点不为过。
龙进溪是三峡人家的主要景点,码头上也是人头攒动。
先来张比较有气势的,这是当地的居民在进行民俗表演,一边吆喝着号子,一边准备扬帆起航,当然只是作作秀,桅杆把帆撑起来了,表演也就结束了~~~
商家的挂牌,看样子像个茶楼。
这就是龙进溪的主体,溪水碧绿,和九寨沟的感觉类似。
竹排上吹奏的竹笛,环绕在整个溪谷里,仿佛将人带入了那个与世无争的仙境。
阿妹大方的唱着山歌,游人只要大胆,可以和她对唱,不过一般人听到这个阿妹嘹亮的嗓音,是不敢往下接的。
万绿从中一点红,这张照片是我个人比较满意的一张,撑伞的是位貌美的女子,似乎是在盼着远方的阿郎快快归。
后记:两天的行程,对于三峡而言,着实显得短暂了一些。若要体会诗仙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建议还是邀上三五好友,择闲暇之日,乘船顺江而游,应更加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