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Z后由 瑞思学科英语 于 2012-3-9 11:40 编辑
回望1978年至今,作为一个选拔标准,英语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左右着无数中国人的个人命运。而英语的教学方式,也根据时代需求的变迁,随之更迭变换。所以当今家长面对孩子的英语教育,应该想到十年之后孩子可能面对什么,他应该拥有哪些能力?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环境,睿智的家长已经抢得先机,让孩子率先进入了英语教育的4.0时代,打造孩子的国际竞争力。这个时候,您的孩子是否还在接受落后的教育方式?试想如果在起跑线上就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未来怎样与接受了领先教育方式的人竞争?
——能考试,但听不懂、说不出的“聋哑英语”
关 键 词 —— 高考 注音英语 Follow Me 围观
代表道具 —— 收音机 铅笔 黑板
镜头回放
1976 年,现任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托尼•赛奇,曾以交换学生的身份,来到了中国的南京大学。他回忆说:“当地人对我们非常好奇,盯着我们看,但如果你想去搭话,他们就会退避三舍——他们认为和外国人说话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搭乘公共汽车时,只要看到我们在等车,他们就会马上让出一条路来,让我们先上车、坐下,接着,他们才一哄而上。在车上,中国人会和我们保持距离,虽然车上永远都那么拥挤,但我们身边5米范围内总有空位。”
45岁的廖先生回忆那几年犹如“过山车”一样,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本来让所有人为之一振,却将英语列入了考试科目,“不计总分,但是录取的重要参考。”要知道在此之前受政治环境影响,学校大多开设的是俄语课。紧接着一连串的消息,更让这些学子感到措手不及:1983年,升高中需考英语;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没办法,为了考试,只能恶补了!”廖先生苦笑地说。
1.0时代的“教”
“学英语没有窍门,就是用功!”“今天的英语作业是这课的单词抄写20遍、默写10遍,课文要背下来,明天考”……相信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这些话不会陌生。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那时学英语不求别的,只为考高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灌输、默写、背诵、题海等方式。课堂上经常看到英语老师用“中文”讲“英语”的特别景象,哪些音标要记熟、哪些语法会常考,是英语老师的高频词。
1.0时代的“学”
这个时期,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学好英语、开放国门对于中国的实际意义,但少数日后的精英人士已逐渐感受到,英语是一个选拔标准,一个超越芸芸众生的撑杆。但是课堂上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这样单调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学到的是一门毫无生气和活力的“知识”。这个时代的学生以应试为Z终目的,即使能考出高分,却几乎完全进入了听不懂、说不出的“聋哑英语”盲区。
——“鹦鹉学舌”般会说不会用的“文盲英语”
关键词 —— 英语角 出国热 Li Lei&Han Meimei
代表道具 —— 录音机 磁带 英汉词典
镜头回放
随着社会的愈加开放和发展,第一代英语学习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即学习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严重脱节。“用不用,都得学英语;学不学,都不会用英语。”但社会现实是,学好英语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机会,要和外面的世界自由交流,会考试带来的优势微乎其微,真正需要的是会说、会写真正的英语。
齐女士从初一到大四的英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我至今还记得大学英语老师和中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夸我的情景!”大三时,她顺利过了英语6级,在英语角时也是佼佼者。自认为英语不错的她毕业后进入一家美资公司,却发现与美国高层沟通时常常听不懂对方的话,撰写的英文文书也屡屡因为各种问题被退回来。齐女士一度特别郁闷,“学了十几年,磁带听了不下100盘,却发现付出的努力没有什么用!”这也是那时中国大多数学英语的人心中的隐痛——学习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严重脱节。
2.0时代的“教”
这个时期的英语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社会检验,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教材也几经变革后,趋于稳定。除了考试,为了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能力,英语课本中加入了很多情景对话:在课堂上,老师假设一种情境,在简单情景下,进行模式化条件反射式的对话,但却没有英语的应用。
除了课堂教学,此时的课外辅导也以“让你脱口而出说英语”为口号,深得学子的信赖,经常有成百上千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用夸张的口型,训练自己的口语。能够“开口说”,在那个时代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时代的“学”
正在读博的杨先生刚到北京的时候,曾偶遇一老外,老外问他:“How are you?”他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到:“Fine, thank you.” 老外用地道的中文说:“哈哈哈,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我见着的所有中国人都是这么回答我的。”这就是课堂固定模式情境对话的学习成果。
而课外的口语学习也流于表面化。这在英语角表现得非常明显。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的?然后没什么好说的了。在“开口说”阶段,所学的英语Z多仅限于在熟悉的情境下、用固定的语句进行日常沟通和交流,如打招呼、问路、点菜等。
代表道具 —— 文曲星 复读机 DVD
镜头回放
自中国进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外企越来越多,出国越来越容易,英语对很多职场人来说不再陌生,可以听、可以读,但是却不能“想”。当接收到一个英语问题,很多人第一步要做的是在脑中将问题翻译成中文,得到答案后,再将答案翻译成中文说出来。这一来一回,无疑浪费了很多时间。于是“英语思维”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新一代家长的追捧。
作为“英语思维”教育方式的拥趸,朱女士几年前毅然将女儿送到以建立孩子英语思维为教学目标的英语机构。开始的两年,朱女士对女儿的英语学习极其满意,看着女儿能说、会说,她觉得终于找到了一条颠覆传统英语教学的正确道路。直到有一天,刚刚留学归来的表弟对她说:“英语思维?在美国大街上随便抓个流浪汉都比咱们学到的英语思维强!”这番话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朱女士的美好想象。是啊,建立起纯正的英语思维,就能让女儿在长大后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吗?
3.0时代的“教”
这个时期,大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英语不应该是一种知识,而应该是一种工具。建立起“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摆脱“中英互译”,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目前社会上以培养孩子英语思维为目标的机构,课堂一般采用全英语授课,建立初步的“浸入式”环境,通过英文动画等娱乐形式,以故事和话剧表演为主要内容,摆脱母语的影响,再达到Think in English的目的。
3.0时代的“学”
建立英语思维,更讲究“习得”。通过多听、多看、多模仿、多参与,基本不用经历背诵、默写的痛苦学习过程。形成把英语声音信号和生活情景对应的习惯,可以简单表达和复述英文故事,能与外国人聊天。
但众所周知,国际上优秀的高等学府,无论是在英、美等英语母语国家,还是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无一例外的都是用英文授课。所以没有基于英文全学科教育的英语思维,对接这样的高等教育势必会有障碍。此外,孩子未来要面对的竞争环境也更加同质化、国际化,仅有“英语思维”与美国的流浪汉何异?与国际高等学府经过全英文学科教育的毕业生竞争,优势何在?
——对接国际高等教育,能在国际职场获得竞争优势,成为国际化精英
代表道具——美国K-12教材 互动白板 英文原版书
镜头回放
在目前的中国职场中,用中文写项目报告、做数据分析,用汉语进行报告演示,都是Z基本的白领职场技能。我们能比较轻松地应对这些能力要求,绝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说汉语,而是因为我们接受过十余年的中文全学科教育。而在未来的国际职场中,是否具备这些英语技能,将直接决定能否立足于国际化的职场竞争。
瑞思万松园中心学员Danny的妈妈说:“我不能选择国际学校,因为我没有国际身份;我也不能一边将孩子送出国,一边请中国老师,为孩子创造中、西两种学习环境。选择瑞思,是因为它是目前我唯一能在国内找到的,Z接近胡适、林语堂等大师们教育环境的英语学习方式。”(注:胡适毕业于清华,林语堂就读于教会学校,解放前的清华和教会学校有一个共同点:半天中文授课,半天英文授课,而英文授课内容不是“英语课”,而是用英语教授数学、语文、艺术等课程。)
4.0时代的“教”
当英语教育走到“学科英语”时代,关注的不仅仅是能听、会说、有英语思维的“初级阶段”,而是真正将英语作为工具,像学中文那样学习学科知识,培养孩子的学科英语语言、学科英语思维以及未来领导力。作为中国“学科英语”时代的开创者,瑞思学科英语采用了众多美国公立学校选择的完整体系的原版教材,在完全浸入式的环境下,进行全学科的英语教学,并将未来领导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确保孩子在语言、思维、能力等方面,均获得领先的竞争优势。
4.0时代的“学”
从恐惧学英语及单词,到主动用英文对话,再到能用英语解决数学、科学问题,在数千人的剧院里自信地做演讲演示、英语辩论……如今,瑞思Z早的学员即将升入S5,各年级的孩子们在英语语言、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未来领导力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数成功案例证明:通过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践行优秀的美式教育理念,可以让孩子未来直接对接国际知名大学的全英语教育,能够主动用英语思考并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的翻译,Z终成为双语应用的国际化精英人才。
瑞思少儿英语教育专家Sally——
时代变了,我们的孩子明天面对的是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的竞争环境,那我们今天如果仍然给他传统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英语教育方式,很显然是没有办法在终点线取得胜利的。其实他们不仅仅需要一个英语技能,更需要全方位的教育,语言仅仅是基础,知识、学科思维、未来领导力、品质、品格、兴趣、习惯,这些都是要贯穿在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自信、乐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