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起来发现贴子推送到了首页,谢谢小编对我的鼓励,给我安的标题我很喜欢,简单粗爆有理想!!激动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唯有兢兢业业把以下的事情做好才能对得起大家。作为一个有强迫症的文科生,每次写东西必然手稿写一遍,写完再修改,改完之后再打到电脑上。这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我更新的速度。在此对等着我更新的筒子们深躹一躬了表歉意。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2005~2008年上半年,对于武汉楼市的从业人员来说是幸运的几年。大伙儿都形容卖房跟卖白菜似的。我卖的那个楼盘,从3200的均价涨到了高峰时期的6500。几次开盘,为了选到合适楼层的客户都会提前至少一天通宵排队。自己辛苦大半辈子的积蓄,换一个安生立命之所,这是我们大部分老百姓的真实写照。所以我从来不向客户推荐我自己不会买的房子。
工作之后,在武汉社保也买了几年,了解到当时的政策是退休之后,养老金要在原藉领取。我们按武汉标准交纳的社保,退回原籍后只能以原籍的标准发放,交多发少,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不划算的。我从小喝长江水、吃热干面长大,离不开湖北。武汉是一座个性鲜明的城市,也许有人说她很粗鲁,可是她很真诚,我深爱这座城市。而且考虑到以后孩子上学的问题,就想着一定要把户口转到武汉来。
2007年,武汉的买房落户政策是中心城区30万以上或者面积超过90平的房子可以转夫妻双方和有随迁资格子女的户口。我们当时手上有了几万块的积蓄,就又开始着手看房了。这一次的目标更明确:两个条件,1、总价30出头(多太多承受不起),2、中心城区!
我们先看了汉正街对面的一个小户型(楼盘名字依然想不起来了),40多平的样子吧,总价32万。小户型嘛,房型没什么可说,单间、有独立卫生间、有烟道。大的条件是可以满足,但是房间采光不好,而且总觉得汉正街龙蛇混杂,感觉幼小的心脏HOLD不住。
第二天上班跟同事聊天说起来,同事说她以前的同事在青年路卖小户型。以前好像当了一段时间的烂尾楼,但是房子的主体结构还挺结实,被新的开发商接手之后捯饬了一下,看着还凑合。楼盘在正青年路边上,交通什么的都挺方便,以后还会通地铁(现在地铁已经通了,二号线,王家墩东)。看了个18楼临街的,朝西。我喜欢热闹,喜欢看车水马龙,那种都市的吵闹很快节奏,让我有奋斗的激情。我喜欢洗洗晒晒,喜欢阳光,夏天热嘛,总不是要开空调的。后来觉得18楼有点膈应,换成了17楼。50.31平,7000多一点,总价35万多几千。首付11万加零头,贷款24万,月供1600(加上之前的一个月还贷2300左右)。除了首付需要去凑一点之外,其它的都可以承受。又是当场刷了一万块的定金,签了认购书走人。
我们两个人买东西都很耍拉,看好就买,一点也不犹豫。我总觉得想得越多遗憾就越多,只要能满足当初定的基本要求就好了,要是还有别的优点,那就是赚到了(后来跟老公聊天时他说这个房子升值太慢时,我总这么安慰他)。2008年交房,等到房产证下来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落户大武汉的计划终于实现了(哦,对,办房产证时,由于我那房子的单价超过了7000,在当时属于豪宅的范畴,因此我还为我那50平的豪宅多付了两个百分点的契税)。而我呢,也到了黄金生育年龄,依计划怀上了宝宝。正好那个时候供职的楼盘搬进了新的售楼部,刚刚装修好的地方味道大得无法呼吸。马上又要开盘了,我说请两个月的假,经理不同意,我就辞职了。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的了。
2007年10月当股指冲到6100多点后一泄如注,大量的从股市里出来的热钱流到了楼市。07年底08年上半年的时候,我就职的楼盘涨到了6500的均价。但是历史总是以一个螺旋上升的形式来发展的,任何的行情不可能一直上涨。到了一个峰值总会有反向的发展,楼市也不例外。
我相信2008年上半年买房的筒子们一定深有感触。我在家里待产期间听到同事们说,开盘的时候热闹非凡,6500的均价也没有影响销量。但是之后没多长时间,楼市开始下跌,6500一平的房子跌到了5000多一平。售楼部被新加入的业主们把门堵了,在上班的人也根本接待不了客户。实际上在追涨杀跌的市场法则里,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人上门咨询买房的事情。
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我觉得业主去找开发商扯皮是没有道理的,房价涨的时候也没见开发商去多找业主收溢价啊,所以不能在跌价的时候去找开发商退差价,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但是站人性的角度,有的家庭倾尽全力买的房子一下子跌价了,心里不舒服找个方式宣泄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提醒大家,一定要理性消费、理性投资、理性购房。
未完待续……
本帖Z后由 开心的米泡 于 2016-8-15 21:17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