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做的一些菜我开始意识到拍过程很重要,既可以把过程做的更细致些,还可以积累经验。话说很多菜我都只做了一次,做完了就做完了。再做我还要上网搜菜谱。
这次做的一些菜我开始意识到拍过程很重要,既可以把过程做的更细致些,还可以积累经验。话说很多菜我都只做了一次,做完了就做完了。再做我还要上网搜菜谱。
蕾拉发表于 2013-12-11 22:46 回复 娃娃麻 的帖子这次做的一些菜我开始意识到拍过程很重要,既可以把过程做的更细致些,还可以积累经验 ...
我也是。。。
很多东西尝试过一次我就不想做第二次了,这样貌似也不好,经验是累积出来的,很多人为了一道菜可以做上十几二十次,直到把味道拿捏的恰到好处。。。我还差太远了,不过你不是吧,那个凤还巢不就做了3次么,你们这是对美食的尊重,我还差太远了~没动力做啊,哈哈
我也差不多,因为我感兴趣想做的菜类型太多了。而我实际上工作非常忙,我还是单休。所以真是挤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要轻车熟路,信手拈来,还是要再磨练几年滴~~~另外我烘焙很差~~~鱼类菜做的也不多,我一直视为我的两大硬伤~~
蕾拉发表于 2013-12-11 22:30 回复 娃娃麻 的帖子我觉得你说的更靠谱,因为我看了三本舌尖上的中国,觉得菜谱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总觉得 ...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谈的更多的是文化,从菜谱的角度来看也就和贝太厨房差不多。
再说中式菜谱本身就是个梗概性的东西,真正的要点要靠自己去揣摩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我觉得中餐每道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变化,但主要的脉络是不会变的。LZ前面发过红烧肉这道菜,湘式的。肉事先要焯水,酱油来调色。但到了江浙,苏式红烧肉就只用五花肉、糖、醋即可。5个小时慢炖而成,肉事先也不焯水,色泽来自收浓汤汁后的糖。两者比较,还是可以看出有一条基本的脉络没有变。主料都是五花肉,都是要长时间小火慢炖出来,颜色不管用什么来调色但肯定会是深红或枣红色的。口感也一定都会是瘦肉部分酥烂可口,脂肪部分入口即化,绝无肥腻可言的。
我觉得看菜谱更多的是摸清和了解每个菜式的基本脉络或者叫精髓就好,过于拘泥于那一招一式就刻板了。
蕾拉发表于 2013-12-11 23:34 回复 长空万里风 的帖子 我不从事饮食行业,做饭的乐趣只限于家庭之中,除了做给老公吃,招待朋 ...
和你一样都只是爱好,都是一种玩。只是就你前面说按书上一步步的做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续点貂。
大师。。。。。
学到了。楼主真棒!
你那是热干面嘛
大爱这个,我妈妈祖籍是陕西的,外婆在的时候也是会做豆角焖面给我们吃,不过那时候都是自己做的手擀面,后来妈妈做的豆角焖面都是在菜场买的手擀面,口感就没有那么好吃了。啊啊啊啊楼主发的感觉也满简单的,看的我好想也自己做一次试试!
很好吃的样子!!!下次尝试下!!~
口水
蕾拉发表于 2013-12-11 22:58 我也差不多,因为我感兴趣想做的菜类型太多了。而我实际上工作非常忙,我还是单休。所以真是挤 ...
哈哈,好象哦,我也几乎都是单休,经常晚上要加班,上班忙起来一个脑袋都不够用,现在每天晚上我晚饭都差不多戒了,而且一个人也确实不知道吃什么,多了吃不完,少了不想做。。。
现在租的房子都被我塞满了,各种锅,各种小家电,总想什么都尝试一下,很多用过几次就接灰尘去了。。。想到搬家我都头痛,所以不敢再轻易败东西了。
烘焙我也是门外汉,等以后有了自己的房子再慢慢研究吧,实在是堆不下了。。。
感觉上烘焙找好了方子,把握好温度,按步骤来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不过抹面,裱花什么的要多多练习,相比中餐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吧,没刻意研究过可能想象的过于理想化了,只是觉得中餐的可塑性会更高一些,而且给人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是门学问!
娃娃麻发表于 2013-12-12 11:28 哈哈,好象哦,我也几乎都是单休,经常晚上要加班,上班忙起来一个脑袋都不够用,现在每天晚上我晚饭都差 ...
我感觉我们俩的情况很相似哦。我租的房子我打算把明年上半年过完,必须要换了,再不换我感觉我走路的地方都快没了。而且我家里还养狗还养龙猫,家里各种混乱。另外烘焙也是,一步步照着书我觉得也各种不可思议。我连泡芙都烤不好。我就没烤出过圆的泡芙。
不是热干面,菜场卖面的位置就是有很多面的那种,我就是选了一种软软的,很细的。
手擀面更好
内容被自动屏蔽
一看就好吃啊
感谢楼主分享!
©2008-2025 得意生活 版权所有 鄂B2-20080065